2021-03-15
土壤溫度(地溫):指地下土壤的溫度。它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土壤的形成。土壤中的各種生物化學過程,如微生物活動引起的生物化學過程和非生命化學過程,都受到土壤溫度的影響。
1.土壤溫度越高,植物生長越快。
2.在溫度范圍內,土壤溫度越高,作物生長發育越快。一年中某一時段出現低溫或高溫,往往給農業生產帶來危害。農作物種子在適宜的土壤溫度范圍內發芽。
3.土壤溫度影響土壤植物、微生物和土壤肥力。氣體、無機鹽等物質在土壤中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水和氣體的擴散受溫度影響,交換離子活性受溫度影響,微生物活性受溫度影響等。這些環境變化會影響植物根系的生長。當無機鹽的血漿濃度降低時,植物吸收就會減少,而微生物的呼吸能產生更多的熱量也能分解土壤中的礦質養分。如果溫度不適宜,根系呼吸會減弱,新陳代謝減弱,生長緩慢,影響地上生長,進而影響根系生長,影響植物生長。
即土壤含水量,在田間剖面觀察中,要區分土壤濕潤的程度–以干燥、略濕潤、保濕、水分為指標,經手測,有明顯的涼干感;略冷但不覺得潮濕的一點保濕;明顯的潤濕,可壓成各種形狀,無濕痕保濕;手擠壓而不浸水,有濕痕;手擠壓,積水出現濕潤。
1.直接影響
如果含水量過高或過低,會抑制甚至停止呼吸、光合作用、生長等生命活動。土壤水分決定作物的水分供應,直接影響作物根系的生長。只有當土壤水分適宜時,根系的吸水和葉片的蒸騰才能達到平衡狀態。
土壤水分低導致土壤干旱,光合作用不能正常進行,降低作物產量和品質;嚴重缺水導致作物萎蔫死亡。
土壤水分過高會使土壤通氣性變差,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動,阻礙作物根系的呼吸、生長等生命活動。根系缺氧窒息死亡。
土壤含水量影響土壤溫度。例如:豆類、馬鈴薯等作物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相當于田間持水量的70%-80%,谷類作物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相當于田間持水量的60%-70%。當土壤含水量低于值時,光合作用降低。當各種作物的光合作用開始下降時,土壤含水量(占田間持水量的百分比)水稻為57%,大豆為45%,大麥為41%,花生為32%。
2.間接影響
A.植物倒伏和病害
土壤水分高,影響作物地上部分的正常生長,導致植物過度生長、倒伏和各種病害的滋生。
B.植物根系深度
在濕潤土壤中,作物根系發育不全,生長緩慢,分布于淺層。土壤干燥,莊稼的根很深。
水對農作物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夏季高溫少雨導致籽粒蛋白質含量高;低溫多雨有利于籽粒淀粉的形成。一位學者在研究了世界小麥的化學成分后指出,干旱地區生產的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通常很高或很高。有資料表明,在灌溉條件下,小麥產量顯著提高,籽粒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質含量下降。為了在不降低蛋白質含量的前提下提高糧食產量,在灌溉條件下增施氮肥。
影響田間耕作措施、播種質量和收獲質量。
例如,在土壤干燥結塊的狀態下,使用機械收割馬鈴薯會導致馬鈴薯與土壤發生碰撞,從而對馬鈴薯造成損害。
土壤溫濕度對作物的影響非常明顯,因此利用賽亞斯土壤濕度檢測儀對土壤溫濕度進行監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